当前位置: | 安博app(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 > > 企业要闻 |
【八局工匠】罗涛:深耕技术,铸造匠心 | |||||
| |||||
一种深沉的热情,正是锻造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1994年,技校毕业的罗涛,带着工程机械专业所学知识,踏上了职业生涯的征程,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努力,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水平,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技术员蜕变为同事们口中的“技术专家”。47岁的罗涛,眼神里带着一股坚毅与执着,让人感到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气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罗涛的座右铭,也是指导他工作与实践的行动指南,他带着梦想,来到了人生的第一站——五强溪水电站。 机械维修专业毕业的他,刚到项目,看着施工现场摆放整齐的进口推土机、挖掘机等价值不菲的大型设备,他心里乐开了花。心想,“这下终于可以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际了。”就这样,带着在学校里学到的设备维修理论实操知识,怀揣着对设备的热爱,他开始了他的逐梦之旅。 在从事基层机械维修工作期间,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机械维修工的他,对项目上的大设备充满了好奇,什么卡特彼勒挖掘机、推土机,都是当时很少见的超大型设备,个个价值百万,而这个价位的设备,对于项目上的普通员工而言,那是人人都怕弄坏的宝贝,可对于罗涛而言,他却在暗自期待能早点有机会爬上这个“大家伙”认真研究一番。 他以热爱为刀,仔细盘剥着每一个经过他手的大型设备,就这样,日复一日,盘多了,经验就自然积累满了。短短几年,他就能带领一众老技术骨干对着大型进口设备进行维修。凡是经过他手的设备,他都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内部机构,清晰地阐明设备工作原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攻克了不少的技术难题。一次国外合资制造企业设备维修的学习中,一台进口设备有轻微异常声响,中外代表都纷纷陷入难题之中。外方代表对我国维修技术水平不信任,一再要求从国外再请技术人员来解决,可罗涛心里坚信着:“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干。” 他积极组织技术团队一起协调研发、设计、测试,找资料、看文献、开会进行头脑风暴后,终于发现了隐患原因。他们发现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仅更换某个部件就能解决的,本身的设计会导致其他设备再次发生故障。确定了问题根源,他们就马上行动,对设备做了局部优化,更换零部件,再测试,再分析,直到数据精准无误,最终确保了设备正常投入市场。外方技术人员在得知了这件事情后对中国的技术人员竖起了大拇指,而罗涛也在这次的大胆尝试中再度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 潜心研究,善于攻坚克难,什么麻烦事、棘手事,在他这里,都能迎刃而解。 2006年,在小湾水电站,一台新调入价值高达476万元的日本小松PC750-6挖掘机突发故障无法运行,根据厂家派来的维修工程师判断,认为是液压泵损坏造成液压系统严重污染,更换原装液压油缸需35万元,高额的维修费和两个月的修复工期,无疑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罗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叫上几个维修人员,带上工具,动作麻利地一边全面清洗液压油缸,一边测量油缸的各项参数,结合系统工作压力,他认为在国内某大型挖掘机制造厂定制相同质量的油缸也能使挖掘机正常运行。他用事实说话,通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只投入了维修费用3万元,用时20天,实现了挖掘机的正常运行,为项目节省了几十万元的成本。 “肯钻研,爱学习,勇创新”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因为对设备的热爱,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向往,他不断追求技术上的革新和突破,是当之无愧的“研发专家”。他主持设计研发5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装置。在长九竖井项目施工中,他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反井施工反井钻机快速安装定位方法研究,使导井施工偏斜率最小只有0.27‰,远低于国标1%的要求,创造了行业高精度施工新纪录。 “做好工作,要有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的信念”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平时跟徒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在工作中对青年员工积极“传、帮、带”,讲授公开课9次,培养了近20名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致敬八局工匠,凝聚奋进力量。罗涛深耕技术,精益求精,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员工,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火红的事业中绽放光芒,汇聚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为美好的生活砥砺奋进,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 |||||
【打印】 【关闭】 |